审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,我们发现教师在某些教育行为上陷入了形式主义,有些错误的教育行为根深蒂固。如何引导教师走出这种误区,提高教学技能,改进教学效果呢?对此,我们采取“现场诊断法”,仔细观察教师的教学细节,并抓住某些关键细节提出质疑,深入对话,引导教师借助正确的教育理念挑战惯常的教学行为,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。以下是我们梳理出的几个典型的细节问题。
一、关于“游戏化”的适度性问题
[教学片段]
中班数学活动“认识椭圆形”的导入环节
师:今天,老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,你们猜猜是谁?
幼:正方形娃娃、三角形娃娃、圆形娃娃、梯形娃娃、菱形娃娃
师:到底是哪个图形娃娃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(出示椭圆形。)
幼:椭圆形娃娃。
[现场对话]
问:你预设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?它的价值在哪里?
师:以“猜一猜”的形式导入,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,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。
问: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,他们习惯在称呼某个图形时加上“娃娃”两字,这是为什么呢?
师:在教幼儿认识图形时,为了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,我经常将图形拟人化,幼儿就自然而然称图形为“娃娃”了。
[诊断分析]
以“猜一猜”的形式导入教学,教师的出发点固然很好,但仔细推敲这种开场白,就会发现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,师幼双方在做着虽有趣却毫无意义的游戏。或许,一开始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所吸引,投入到猜想中,但在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能切入主题时便会体验到失落感。因此,我们应该摒弃这种“花架子”,在导入部分开门见山,紧扣主题,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探索。
为了体现儿童化、游戏化,教师刻意追求童言童趣,往往给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“王国”“娃娃”之类的情景,这些做法对有些教学活动是必要的,但有时反而会起反作用,使幼儿无法建立科学的概念。